【文章】孩子處在愛比較的親戚之間,怎麼協助孩子呢?/莫茲婷 諮商心理師
孩子處在愛比較的親戚之間,怎麼協助孩子呢?
文/莫茲婷 諮商心理師
春節是歡慶的節日,是親人團聚的日子;相聚時,親人間會送上溫馨的噓寒問暖,但也可能是另種鋪天蓋地、令人聞風喪膽的問候。身為大人,勢必要單槍匹馬面對這些壓力,但孩子呢?他們是否能在相互比較中不被擊倒。舉凡:「你有考幾科一百啊?」、「我們家大明會背一千個英文單字,你會幾個?」甚至連眼睛大小、膚色、身高都被當作比較競賽的項目。
孩子從出生開始,其自我價值感是透過他人眼光及回應而建立的,倘若經常被嫌棄、批評、比較,則較難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價值。因此,如何能以不急不徐的態度引導孩子面對他人的比較,讓「抗比較」的免疫力生長出來,以下兩個建議提供參考:
- 以「多元獨特」眼光取代「二分法」:若秉持「單一觀點」的迷思,則難於欣賞到每個人的不同及獨特性,總得要以「二分法」來分出好壞;例如:將沒有考一百分的人歸為失敗者;將單眼皮的人視為「長得不好看」。相對來說,以「多元觀點」看待不同,可以透過許多的譬喻或故事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伸出你和他的五指,看著五根手指的長短:「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,每一根手指長度和長相都不同,有那一根是不重要、要被淘汰的嗎?」每根手指雖然不同,但缺一不可。再以考試成績為例,引導孩子理解,每個人的長處不同,考第一名的和考最後一名的,僅表示他們擅長的東西不同,並沒有好壞之分阿。
- 以「接納」取代「比較」:當人心中有「我比你好」或懷疑自己「我怎麼這麼差」的想法時,會不自覺地在人與人之間作比較,不管是何者,其實都反映了心中的自卑感,因自卑的人想要藉由外在條件的優劣、高低,來達到讓別人重視的目的。從小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,就是必須讓「被愛」與否和孩子的「外在表現」脫勾。換句話說,父母愛孩子並不是因孩子的能力很好、生得可愛、表現很棒,或是任何其他外在條件,而單純的就是一種真誠的愛,孩子接收到的是:「只因為我是你們的孩子,是獨一無二的,沒有人可以取代!」這樣的傳遞,是在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,孩子自我認識的過程中不是去和別人比較競爭,而是能看見自己擁有什麼,將自己所擁有的發揮出來,同時也發掘自己所欠缺的,而去學習改進它。
在以分數、名次、外貌、物質等等作為競爭的社會裡,人們經常一不小心就會被迫參加這場無止盡的「生存遊戲」,且不自覺地陷入競賽的焦慮痛苦裡。然而,我們改變不了愛比較的外在環境,但卻能改變內在的心靈環境。能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孩子,具有抵擋他人各樣有意無意的比較或貶抑的能力,同時也更能去接納同理各種不一樣的人,如此,才顯得可貴。
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
刊載於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官網>衛教專區>好文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