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】ADHD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相處/黃立雯 諮商心理師

ADHD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相處

文/黃立雯  諮商心理師

  媽媽騎機車載著小花出門,停紅燈時,小花看到馬路邊有昆蟲,一溜煙就跳下機車去看昆蟲,媽媽嚇壞了,直到媽媽大聲喝斥小花才從昆蟲身上回過神來;媽媽又氣又惱卻又拿小花沒轍。有一次小花發脾氣時還踢壞了陽台的玻璃門,弄得自己也受傷,學校也時常打電話給媽媽反映小花的狀況,面對小花這些無法控制自己衝動的行為,媽媽覺得一點辦法也沒有。」

ADHD的症狀   

故事中的小花,被醫生診斷為ADHD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;ADHD有三種症狀:

1.過動:靜不下來,動來動去,動個不停。過動症狀使得孩子無法靜靜等待、上課突然離席走動、在座位上手要把玩小東西、無法靜下心、常常蹦蹦跳跳而受傷。

2.衝動:容易跟隨慾望做出行為,沒有考慮情境與後果。衝動症狀使得孩子插隊、期待沒被立即滿足就大發脾氣、上課時未經老師允許就插嘴、干涉同學行為、易與他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。

3.注意力不足:無法專心,心思容易被其他刺激所吸引。注意力不足症狀使孩子無法將別人的話語完整聽完、東西丟三落四、寫作業拖拖拉拉、粗心、上課常常沒在聽、環境衛生不佳。

若僅有上述第3項症狀注意力不足,則稱為ADD(注意力缺失症)。

     案例中小花跳出機車的舉動,顯示她注意力被昆蟲吸引,忽略周遭環境,看昆蟲的慾望要得到立即滿足,卻也讓父母擔心受怕。面對ADHD的孩子,很多父母感到無力,覺得教導孩子數次,他們卻仍故態復萌;ADHD的孩子易被貼上調皮、搗蛋、故意等標籤,這些負向標籤會影響班級氛圍及周遭人對孩子的評價,亦使得有些ADHD孩子常受挫、人際關係不佳、缺乏成就感。

與ADHD孩童合作的秘訣   

  過動症是一個診斷名稱,但過動兒卻有著不同的樣態,當先天無法改變,那我們可以塑造環境來協助這群孩子,給家長的建議如下:

1.正確的認識ADHD,減少負面歸因:聽障、視障可以一目了然,過動兒因為智能與常人無異,常導致他人誤解,認為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,從而給他們貼上負面標籤。但對過動兒而言,很多時候是他們無法控制,不是不想做,而是很難做到。

2.移除環境的刺激:過動的孩子很喜歡立即滿足需求,若想讓過動兒完成作業或請他執行事情,最好事先移除刺激的事物,例如把會使他分心的玩具先收起來。

3.容許動的彈性:有些老師會規定學生上課不能做其他事情,但過動兒偏偏手上就愛把玩東西,若規定太過嚴格,會使孩子和老師很痛苦,因此需考量過動兒的特質,在不妨礙同學學習及干擾課堂的前提下,手上可把玩東西,有助於他們專心。

4.分段拆解:過動兒通常組織能力不佳,協助過動兒將欲完成的任務分解成小目標,完成小目標得到肯定,會有助於孩子更願意朝向大目標邁進。

5.運動釋放能量:運動能幫助放電,有助於孩子更專心。

6.正向肯定:過動兒易被貼上負向標籤,發現其亮點,給予正向肯定,能給他們自信,更勇於嘗試學習。

  每個過動兒有不同模樣,有些孩子能在擅長的專業中受到肯定,然而有些孩子除了過動症同時合併自閉症、憂鬱症等問題,成為家庭、班級裡的代罪羔羊。我們須先認識過動症,正向歸因孩子的行為,才能與孩子靠近,並攜手找到與過動症相處之道。

 

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
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>心理健康資訊>親職教養/家庭及婚姻關係>專題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