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】溝通小撇步-練習讓抱怨不再只是抱怨/柯幸如 諮商心理師
溝通小撇步-練習讓抱怨不再只是抱怨
文/柯幸如 諮商心理師
大多數的人並不喜歡直接在人際關係中表達不滿,因為當我們提出問題,很容易被視作在抱怨、指責,反而讓關係更加緊張,彼此的談話還可能轉變為爭吵,最後我們甚至忘記為什麼要提出問題,或是忘記一開始想要表達的想法。當溝通變成抱怨時,我們可能會歸咎於對方太過防衛或不願意去面對問題,這很可能是部分事實,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去檢視自己是否「有效地」表達了問題及不滿、是否有讓對方理解自己是想要改善關係、改變問題(Winch, 2017)。以下有五項是我們可以一起練習溝通的小撇步,讓我們的抱怨不再只是抱怨:
|友善、正向的開場|
這是能讓對方把耳朵打開、認真傾聽的重要關鍵,也是開啟有效溝通最困難的環節。我們可能遇到同樣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了,當問題再次出現時,容易被情緒淹沒,開口的第一句話總是帶著質問、指責,而對方基於保護自己,很高的機率會選擇沈默或是反擊。
縱使不容易,但當我們有意識地用友善、正向的態度開啟對話,就有機會降低對方的戒心。例如,我們覺得伴侶太過頻繁使用手機而冷落自己,我們可以先讓:「你怎麼又在用手機」的指責緩緩,以:「今天工作辛苦了,我很喜歡跟你一起窩在沙發的時間」來展開對話。
|「我訊息」:向對方表達我的「感受」。|
溝通的時候盡可能要避免兩種情況:
第一種:用責備的口吻對話,例如:「你手機到底要玩多久!到底要講幾次才會改?」
第二種:不斷翻舊帳:「你昨天也是這樣、你從結婚到現在有哪次聽我說話嗎?」。
這兩種情況下,對方很容易會感到挫敗、生氣或是拒絕溝通,相反的,我們一次只談一件事情,最好的選擇就是當下發生的事件,並且可以利用「我訊息」來表達;值得特別注意的是,我訊息並不是以「我」為開頭的對話,而是將表述的重點聚焦於「我們的感受」,這樣的表達一方面能讓對話有機會不以批評、指責開始;另一方面也有機會在對話的過程中,理解並表達對方的需求。例如:我們可以將:「你手機到底要玩多久!」以:「我知道手機能讓你放鬆,但當你頻繁使用手機的時候,我會覺得有點孤單」替代,這樣的表達能將焦點聚焦於現在,並讓對方知道我們不是要找碴,而是讓他知道真實的感受。
|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|
關係中常常會出現:「你應該知道我要什麼、你應該了解我的個性、講這麼多了你知道再來要怎麼做了吧?」的預設與期待,但現實是,只要我們不說,對方就不會清楚我們內心想法;因此,當成功得到對方的注意力後,我們就需要趁勝追擊,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:我們是希望對方道歉嗎?還是希望他能夠安撫我們?那麼對方該怎麼做?還是我們期待他能少用一點手機?或是只是想讓他知道我們的感受?知道後我們又希望他可以如何回應?
這些思考,會幫助我們釐清與整理出自己想要的,最終可以清楚、具體的表達,例如:「我希望至少能在吃飯或一起看電視時,可以收起彼此的手機,這樣能讓我感受到安全感,也被你在意著。」
改善溝通並不容易,記得給願意跨出第一步的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
溝通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適時的抱怨會讓關係帶來小小的改變動力,而練習用正確的方式抱怨則有機會讓抱怨不再只是抱怨,而是有機會展開有交集且有效的溝通,在來來回回、反反覆覆的表達與理解中,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是順利且立即有效的,縱使如此,還是不要忘記,給願意跨出這不容易一步的自己大大的肯定,或許給彼此一點時間,待彼此情緒較穩定後,可以再試著展開一次對話,若發現相同的議題已經重複討論,但似乎無法找到平衡,也別忘記替自己設下停損點,避免過度妥協與忍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