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】讓我陪你走過-當家中青少年出現自殺想法與行為/吳柏瑩 諮商心理師
讓我陪你走過-當家中青少年出現自殺想法與行為
文/吳柏瑩 諮商心理師
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面臨到不同的課題,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正開始發展出「我們是誰?」、「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等自我概念,我們在家裡要當個什麼樣的子女?在學校又是哪種學生?跟朋友相處起來,我要如何建立自己的獨特性?這些概念必須透過各種外在的回饋慢慢整理起來,而當我們的探索與嘗試受到鼓勵時,便有足夠的勇氣與信心慢慢走過迷惘,反之,那些太過於混亂的人則會對自己和未來感到不安和困惑,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的想法與行為。
當家長們面對家裡小孩出現以上的現象時,通常會感到非常焦慮、積極找尋原因與嘗試阻止,有時能順利緩解危機,但有時卻束手無策、甚至讓情況惡化。以下分享精神健康急救 Mental Health First Aid的基本原則,盼能提供家長們在支持家中自傷、自殺青少年時一些指引。
Approach主動接觸
青少年的自傷意念有時會隱藏在一些小徵兆中,如可能在學校的英文作文中提到人生無意義、想消失,或是明顯的食慾降低、精神不濟等,當父母意識到有些事情不對勁、甚至在懷疑孩子們可能想傷害自己時,可以直接、明確地詢問「你最近怎麼了?」、「你有傷害自己的想法嗎?」這類問句並不如有些人所想的會加深、甚至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,而是能協助我們了解孩子們的狀態並作評估。
Listen積極傾聽
很多時候,青少年的自殺意念與行為是長期不安、壓力、挫折、失望、悲觀等多重感受累積而成,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課業壓力、家庭、感情、人際等因素,想藉由自傷或自殺所達到的目的也很複雜,包括宣洩情緒、引起關注、權力控制、模仿等。父母們需要以不責備、不批判的態度,耐心傾聽孩子們經歷過的痛苦及決擇的歷程,這過程可讓孩子們意識到自身的掙扎能被理解,而不再需要苦苦壓抑。
Give給予支持
面對孩子的混亂,父母如果能像一個穩定、強壯的容器一樣,把孩子的複雜感受全部承接起來,不管是好的、是壞的,通通都接納,而不讓它漏掉或是流出來,讓它能慢慢沉澱、慢慢穩定,孩子才有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,逐漸理解這些經驗,並才有可能慢慢梳理痛苦。故父母的陪伴功能非常重要,陪在孩子的身邊,讓他們在這些辛苦的經驗中,知道身邊有人關心他們、支持他們。
Encourage鼓勵專業協助
專業上的評估與協助,對於正遭遇重大壓力情境、精神健康出狀況或是有自殺議題的青少年來說是重要的,精神科醫生、學校輔導老師、社工、學諮中心或社區諮商中心的心理師、自殺關懷訪視員等,都可以作為好的專業資源,在評估孩子的身心狀況、用藥適應、危機處理與支持建立面向,提供協助。
Encourage鼓勵其他協助
除了上述專業協助外,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運用自助的技巧,向身邊較為信任的家人、朋友及其他人尋求協助,以建立一個多元、穩定的支持系統。此外,父母在支持小孩走過痛苦的同時,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重要的,適當的休息與尋求協助,才有可能好好地陪伴孩子慢慢穩定。